近年来,洛阳理工学院按照“强化基础、强化特色、强化应用、强化协同”的建设思路,紧密围绕建材行业发展需要、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依托自身优势,科学谋划、精准发力,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积极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一是传承建材基因,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主动服务建材行业,助力中国建材“走出去”,依托校内中国建材联合会、中国机冶建材工会培训基地、中国建材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培训专业委员会,开展中国建材“走出去”援外项目培训,完成孟加拉砖瓦产业升级与建材园区建设、孟加拉墙体材料生产线升级改造技术、埃塞俄比亚建材工业发展管理等培训, 2018年被河南省商务厅推荐为开展援外培训项目单位,被评为全国建材“走出去”发展先进单位,先后当选中国—东盟建材合作委员会副主席单位、中国建材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副主席单位、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新材料专业协作会的理事长单位。二是发挥学科优势,夯实行业服务根基。紧密对接建材行业产业链,紧跟水泥、玻璃、陶瓷、耐火材料等建材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整合校内学科、专业优势资源,全力打造“建筑材料专业集群”,为建材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与智力支撑;与中国建材院、中材集团、总参工程兵三所、中钢集团洛耐院、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建成固体废弃物开发利用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有机钼(钨)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等省级教育教学和科研平台,与中科院曙光集团共建中国建材大数据平台,获批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试点院校;完成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委托的《中国工业史?建材工业卷》300万字的编纂工作。
二、深度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一是深化合作,持续推进产教融合。积极落实与洛阳市政府签订的《产学研用合作协议》,与洛阳市等70余家地方政府、产业集聚区、企业单位开展政企产学研合作;启动产教融合重点建设项目,组建“洛阳理工学院合作发展联盟”,成立“洛阳理工学院应用技术研究院”,加大偃师智能装备创新协同研究院、洛阳市科创绿色建材研究院和洛阳理工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基地建设力度,主动服务洛阳地铁、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制药、文化传承等重大项目建设,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基地(平台)建设。二是搭建平台,共建郑州大学洛阳研究院。围绕科技成果转化、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高素质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应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用合作的平台,与郑州大学、洛阳市人民政府共建郑州大学洛阳研究院,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发挥技术转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共同促进洛阳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服务地方,共建机器人学院。结合洛阳市“565”现代产业体系,服务地方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需求,与洛阳市政府、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共建机器人学院,服务洛阳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助力洛阳产业转型升级。四是整合资源,打造智库服务平台。积极投身洛阳市“9+2”工作布局,编制《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洛阳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洛阳自贸区建设政策体系等,服务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建设;整合调整省、市、校人文社科基地,建成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洛阳分院、河南省发展研究中心豫西分中心、郑州大学出版社洛阳分社等机构,举办了三届“中原智库论坛”和两届“河南创新驱动发展论坛”,打造服务洛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思想库”、“智慧库”。
三、精准融入创新创业大潮。一是发展成果日益凸显。学校大学科技园自成立以来,先后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河南省大学科技园”、“河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河南省双创基地”等15个科技产业化服务平台,发起并被选举为洛阳众创空间联盟、河南省双创基地(洛阳)联盟理事长单位,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科技园、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联盟、洛龙区政府、宜阳县政府共建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二是服务渠道不断拓展。组织和参与省、市、区创新创业论坛及竞赛活动近60余场,组织创业辅导讲座80余场1万余人次,辅导创业团队300余支,举办项目路演70余场次,组织投融资对接40余场次,申报省市各类扶持项目90余项,选送100多个项目及团队、300多名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类创新创业大赛40余场次,获得市级以上奖励50余项,带动就业1400余人。三是经济效益持续增长。成功孵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30家,近三年累计产值达到近亿元。成功孵化省级科技型ABC类企业23家、知识产权专利100项,高新技术企业1家、新四板企业1家。四是科技竞赛成绩斐然。两年来,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07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90余项,省部级奖励880余项。连续三届获得“挑战杯”竞赛国家级“优秀组织奖”,连续四届捧得河南省“优胜杯”。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排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组第19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