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 > 正文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科学构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发布时间: 2019-04-28 14:01 【浏览字号: 来源: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和基本依据。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坚持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依托,以学校培养、社会参与、自主学习为主线,以牧工商一体化为特色,以精准定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强化课外实践、规范教学环节为重点,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一、注重理念先行,引领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一)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18年1月,学校举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培训班,邀请马陆亭教授等专家全面剖析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趋势、新要求和新模式。2018年3月,学校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加强教育教学工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坚决贯彻“以本为本”的办学理念,着力推进“四个回归”
  
  2018年9月至11月,学校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新时代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这个根本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研讨,先后举办各类动员会、学习会、报告会、讨论会、交流会共60余场,向广大师生释放出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加快形成一流本科教育的强烈信号,成为系统推进人才培养方案修定工作的催化剂。
 
  
  (三)全面实施“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主动对接国际标准,坚持把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全过程,积极推行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各专业以校企共同设定的培养目标作为起点和归宿,结合职业资格和岗位素质要求,按照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原则,制订毕业要求与课程关联矩阵,实现了课程学习成果对学生能力素质的点对点支撑。
  
  二、做好顶层设计,确保人才培养体系的时代性
  
  (一)以满足社会需要为起点,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和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理论功底扎实、技术技能突出、继续学习能力较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能够在相关行业从事生产、设计和管理工作,能够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最大程度上做到了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准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
  
  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格修养为重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强化思政选修课、思政大讲堂、思政活动课,促进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同向同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贯通,逐步形成“大思政”格局。
  
  (三)以全面、协调为基本原则,完善知识结构体系
  
  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科学建构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专门设置了“二课综合活动”和“劳动素质课”两大类素质拓展必修实践环节,各2个学分。二课综合活动包括参加社会实践、社团组织、文化艺术、各类论坛与志愿服务等;劳动素质课分为校园户外模块和宿舍卫生模块。
  
  (四)以系统对标为指引,重构课程体系
  
  所有专业均对照《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参照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按照“学分适度、结构简约、内容精准”的基本思路,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主干与相邻的关系,厚重学科与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碎片化教学内容,确保培养体系的总体架构、课程设置等全部达标。
  
  (五)以能力素质为核心,促进牧工商一体化发展
  
  全面推行农学、工学类专业与经济、管理类专业互设方向模块课程,实施农工商类专业跨学科门类互选课程,促进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设置工商管理、食品加工、畜牧兽医等“微专业”,开设“牧业金融分析师”等教改实验班,开发《大学信息技术》、《沟通与写作》等符合新时代人才需求的通识课程,努力推动学生下真功夫、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六)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各专业聚焦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设置2-4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每组课程总学分均为10学分。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职业规划选修1组模块。通过 “分层教学、分流培养、项目驱动、定向就业”的形式,有效地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强化保障措施,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实施
  
  (一)建立监督检查与问责机制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和推进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在校院两级、内外两层的分级分层审核过程中,先后举行了100多次各级各类审核会议。校长、副校长亲自带队,利用周末、晚上,听取专业负责人汇报,对专业培养方案逐个审核,对工作推进不力的部门启动问责机制。
  
  (二)及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学校同步制订了《本科学生辅修微专业管理办法》、《创新创业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和《劳动素质课实施方案》等制度,确保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教学单位按照OBE理念,全面修订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适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各门课程对培养方案中能力素质相应指标的支撑度。
  
  (三)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组织90名骨干教师赴西交利物浦大学开展集中研修,引领教师主动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控制者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引导者。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和移动教学系统,促进师生开展网络互动交流。加强学习过程控制,将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提高到40%。实施期中考试和大一新生晚自习制度,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和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