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发展定位,以党的建设为保障,以“一二三四”工程为抓手,不断加快有特色、有影响、有担当的应用技术类本科院校建设步伐。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升本后,为主动融入和服务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原更加出彩,党委提出了“一二三四”工程,即围绕“建设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支撑作用、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类本科院校”这一战略目标;促进学校由“专科向本科、综合型向应用型”两个转型;实现“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创新创业”三个跃升;确保“师资队伍素质、教学科研水平、学生综合能力、学校发展活力”四个方面显著增强,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2018年9月,学校召开第一次党代会,进一步谋划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九大责任”,已形成以党建工作高质量引领学校发展高质量的良好局面。
二、推进师资队伍素质显著增强
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打铁必需自身硬,学校想尽一切办法,努力打造一支“忠于誓言、恪守校训”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开展“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系列活动,建立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大力学习李芳、张玉滚等教师的先进事迹。“引培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人才引进工作全面实现“放管服”,激发二级学院积极性;通过有效措施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如聘请北方工业大学孙世国教授为学术领军人才,建立海绵城市与地下空间工程研究院;学校的特岗教授、客座教授、特聘教授等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中青年教师业务素质大大增强。另一方面,制定政策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开展业务进修,仅2018年学校学历学位进修人员15人、访问学者8人。同时,按照应用型本科建设要求,遴选和造就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制定教师分类管理和考核方案、双师能力提升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内涵式发展。
三、推进教学科研水平显著增强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最为核心的两项职能,是构成高校综合水平的两大要素。学校不断巩固教学中心地位,将2018年定为教学管理规范年、2019年定为教学质量提升年;校领导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到教学一线调研专题研究教学工作,努力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3个基层教学组织被认定为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教学团队被认定为全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教研室被确定为市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单位。课程和教材建设逐步规范,自建通识选修课27门,购置线上通识选修课300余门,建设在线开放课程7门,5门已在中国MOOC上线运行,1门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加入河南省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联盟,校内遴选11门教材进行重点建设。实践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智慧实验室管理平台正式运行;遴选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2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进行重点建设。2018年获郑州市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2项;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5项。有省级重点培育二级学科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化工食品、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智慧物流、文化创意旅游等对接郑州市产业需求的专业集群已初步显现。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博士后流动站、郑州高新区博士后工作站签订联合培养协议;与上海有机所联合开展博士后培养,4名博士后已办理进站手续、完成开题报告。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与扶沟等对口扶贫县对接,共同研究科技服务方案, 采取送技术上门、通讯指导、现场咨询、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累计开展科技扶贫活动80余次,助力精准扶贫工作。
四、推进学生综合能力显著增强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学生综合能力是学校办学水平、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体现,学校下大力气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召开学生综合能力显著增强暨学生工作推进会,从文化建设、三全育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学生智慧化管理等方面,安排部署学生工作“十大工程”。开展五四创先争优活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学校荣获“2017年度河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优秀高校项目管理办公室”称号,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获2018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十佳大学”“郑工骄子”“毕业生综合能力测评”“大学生假期读书活动”等在省内外形成品牌效应。实施实验室开放专项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项“双百万工程”,获国家级立项3项、省级立项7项,市级立项5项。在学科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4项、三等奖32项,省级一等奖27项、二等奖38项。学校荣获河南省大美学工“十佳优秀学生工作先进单位”。优秀毕业生、全国人大代表张明珠获教育部“2017—2018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新闻人物”。
五、推进学校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发展活力关乎学校未来,我们努力搭建各种平台,增强学校发展活力。加强对外交流,拓宽办学渠道,提升办学质量。与同济大学共建的郑州中德学院,2018年录取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200名。落实京豫战略合作,积极开展与北方工业大学的全方位合作。落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河南省教育厅教育合作协议》,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2018年,与国内外5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或备忘录,与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就共同开发人工智能科研项目达成共识,与马来西亚沙劳越大学开展本科课程合作项目。承办第九届全国地方高校发展战略与管理创新研讨会,围绕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积极探讨。加强校政企行合作平台建设,对焦郑州市经济结构调整,瞄准战略新兴产业,打造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提升学科专业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与企业联合建立了吖啶类化合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离子交换与吸附树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大数据双创基础平台搭建,建成电动汽车电池网络组合与维护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获批教育部“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项目。
在转型发展之路上,学校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设“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支撑作用、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类本科院校”,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谱写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推动中原更加出彩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