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 > 正文

实施“双院制”育人模式 打造特色育人品牌

发布时间: 2019-04-28 13:38 【浏览字号: 来源:
  三全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已为社会培养了30940名优秀毕业生。近年来,三全学院以建设“地方性、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健康服务大学”为目标,创新采用 “双院制”育人模式,办学活力及优势不断凸显,人才培养水平持续攀升。
  
  一、“双院制”育人模式发展历程
  
  为实现学生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构建全过程育人新模式, 2014年7月,三全学院“学院+书院”的“双院制”育人模式改革正式启动。目前设有基础医学院、护理学院等15个院(系、部),仁智、羲和等5个英式住宿制书院,形成了学院、书院两级学工体系。
  
  “双院制”育人模式改革是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要求,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创造更加良好的成长学习环境,提供更加人性化、专业化管理服务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它落实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实现了学生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注重联合培养,形成了全过程人文素质教育新体系和新模式,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总目标。
  
  三全学院的“双院制”育人模式发展进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调整的过程。整合原学务部、团委、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工作职能,构建“小机关、多中心”的“扁平型”学生管理机构,组建学生事务发展部,下设办公室、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团学组织管理中心、通识教育管理中心、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人文素质教育中心等若干子机构;同时打破传统的院系界限,成立五个书院——仁智书院、羲和书院、精诚书院、崇德书院和德馨书院。书院以学生生活区为载体,以本科生为主体,以导师(专兼职老师、辅导员)工作为核心,着力于建设便捷温馨的生活服务体系、教师主导的学业辅导体系、独具特色的学生素质培养体系和以学生为本的民主管理体系等四大体系,实现了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并道而驰、相辅相成。
  
  书院负责学术事务之外的学生事务,通过党建工作进社区、学工人员进社区、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进社区、学业导师进社区、德育考评进社区、文化建设进社区的学生工作新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15个专业院(系、部)负责学生专业学术事务,通过开展专业建设、课程优化、专业师资培养、教学质量评价评估等工作不断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书院和院(系、部)是并行的人才教育培养机构,通过创新学业导师制度、搭建双院互动桥梁,使专业院(系、部)与书院、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实现有效对接。我校现有学业导师人数达346名,教师覆盖率达82.2%,生师比为51:1。
  
  二、“双院制”育人模式发展特色
  
  “双院制”育人模式改革的快速推进,已形成特色鲜明的三全模式。
  
  一是把全人培养提升到与专业培养同等的高度,搭建 “三大体系、五个目标、六种能力、七个模块”的通识教育整体框架,在每个书院设通识课程教研室,建立了包含230余门线上课程、10余门校本课程和近200个实践活动项目的体验式通识教育课程,培养了一支以辅导员为主、院系和行政人员为辅的专兼职通识教育师资队伍。
  
  二是书院成为了集成化的育人新载体,学生活动课程化、课程活动化,建设独具特色的书院区、办公区,各级各类学生组织活跃其中,形成了“五家争鸣、五花齐放”的书院文化。
  
  三是创新建立辅导员等级化管理考核体系,通过工作内容调整、岗位转换、待遇提升等系列措施,实现辅导员由“保姆管理”向“专家管理”的转变,畅通了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增强专家型学工人员的工作稳定性、工作成就感和个人价值感,最终促使学工队伍朝着专业化、差异化方向发展。这一举措走在河南省乃至全国高校前列。
  
  四是把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把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应用于学生事务管理中,及时有效地获取学生思想动态,提高了学工队伍工作效率,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双院制”育人模式发展成果
  
  “双院制”育人模式驱动下,三全学院的育人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成功搭建了全过程全方位“双创”教育体系,横向贯穿课内外教学与实践,纵向连通全校各专业实验室和学校“双创”教育实践平台。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在全省全科医师规培的占有率达2/3,各类升学率保持在30%以上。在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斯与河南省教育厅共同发布的就业数据中,6项指标居全省同类院校第一。
  
  三年来,河南省共招收全科医学专业住培学员2561名,三全学院共524人,占比20.5%。近三年毕业生中,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县级及以下)就业毕业生约占总就业毕业生人数的28.61%,覆盖省内127个县区,涉及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约977个,为河南省基层医疗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