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四个正确认识”和“四个相统一”要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从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新途径、新办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大学生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报效祖国统一起来,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推进课程思政的主渠道作用
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注重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认知规律,讲清楚、讲明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增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拥戴核心拥护核心和热爱人民奉献人民的深厚感情。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为依据,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材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和学生考核与评价方式等方面,积极整改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中,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实施思政课教师精准培训,组织开展思政课专任教师研修班和集体备课活动,加快教材体系向教学设计体系的转换步伐,切实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积极研究新的课程培养目标,各专业教学实施德育渗透,针对专业、课程特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增强学生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强化师德师风的引导作用
深入学习宣传“四有好老师”李芳、“时代楷模”张玉滚、“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等,引导广大教师切实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成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践行者。制定《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师德考核实施办法》,坚持用教师规范“红七条”严守师德底线,深入开展向师德先进和道德模范学习活动,在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统筹做好教师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基本教材,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认真组织教师开展专题学习、大讨论活动,使教师明确既要育人诚信,更要诚信育人,真正做到身体力行,为人师表。开展师德考核,重点检查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剖析存在问题的思想根源,教育引导教师自觉践行“四个统一”,充分认识自己所承担的庄严而神圣的使命,发扬主人翁精神,自觉捍卫职业尊严,珍惜教师声誉,提升师德境界。
三、提升实践平台的育人作用
注重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活动,以升国旗、学唱爱国主义歌曲等为主要内容,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周活动;选拔培养一支以骨干辅导员、优秀大学生为主体的教官队伍,承担学院军事训练任务,将感恩、责任、仪礼育人模式贯穿于国防教育的全过程,用理想、道德、纪律等内容规范学生行为,逐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方位发展;开展“两争两创”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活动,推动形成务实向上的校园文明风尚。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深化校企协同育人,鼓励学生走进社会、企业、医院开展社会调研及实践,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树立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
四、凝聚团学齐抓共管的合力作用
按照“扩大规模、提高质量、规范运作、引领方向”的总体思路,切实将学生社团打造成“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载体。以注册的22个学生社团以载体,倡导青年学生开展志愿服务,进行“大手拉小手”、“服务进社区”、等活动增强实践经验、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社团的工作活力,展示社团的青春风采。以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以“学雷锋在行动”为抓手,使雷锋精神渗透到师生教学科研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努力成为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践行者,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浓厚氛围。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不断涌出,徐段、单娟琴、刘春香同学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韩凤梅老师被周口市评为“十大好警嫂”,李可凡老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联合授予“全国无偿献血无私奉献促进奖”。
五、发挥特色文化校园的铸魂作用
制定了《贯彻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意见》,不断强化责任担当,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举办“知行大讲堂”,加强文化育人工作,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以文明礼仪、传统文化、国际形势、法律法规、人文科学、社会历史、经济政治、科技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邀请相关著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定期开展专题讲座,进而启迪新思维、培育新风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书香校园、芬芳周职”读书分享会、“心飞扬”校园辩论赛、“致敬经典 浸润芳华”读书达人挑战赛、“学习强国、爱我中华”知识竞赛、“拥抱新时代 共筑中国梦”经典诵读比赛、“谱青春华章,建美好中国”演讲比赛等活动,搭建育人平台、彰显学校特色、丰富学生生活,不断完善“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校园德育环境,充分发挥校园特色文化的培根铸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