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时代新愚公新工匠 谱写创新创业教育新篇章
发布时间:
2019-04-28 11:59
【浏览字号:
大
中
小】
来源:
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发祥地。作为地方高校,学院坚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服务社会人才需求、主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办学定位,深入挖掘愚公移山精神丰富的时代内涵,将愚公移山精神和工匠精神相结合,融入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全过程,以培育“新时代、新愚公、新工匠”为目标,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每年为社会输送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4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为河南“三区一群”国家战略规划实施和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教育部确定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是河南省立项的国家级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先后荣获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河南省首批品牌示范高职院校、河南省文明单位等2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现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举措汇报如下:
一、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把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成立了以院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和就业工作的相关副院长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专门设立校企合作与就业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具体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形成了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科技与职教研究处、实验实训中心等部门分工协作、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建立和完善院系两级工作机制,各系部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成立工作小组,系主任负总责,书记亲自抓,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是出台管理制度,强化服务指导。“十三五”以来,学院先后出台《学籍学历管理办法》《学分制管理办法》《学分认定与置换管理办法》《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学生休学、创业保留学籍管理办法(试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创业就业工作考核办法》等制度30多个,严格落实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强化对创新创业教育管理考核,鼓励大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积极投身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热潮。
三是加大经费投入,提供资金保障。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科研奖励激励办法》《科研培育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加大对创业项目、科研项目的资助和奖励,每年安排专项经费600万元以上,用于技能竞赛、就业创业、科技创新等工作,大大提高了全院师生参与就业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政校企育人新模式
一是深化政校企合作,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纽带作用,定期召开职教集团年会,密切成员单位之间关系,建立了政府统筹、高校引领、企业深度参与,政产学研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新机制。学院与富士康共建了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准源精密工业有限公司,与力帆集团挂牌成立力帆汽车学院、组建了河南新能源协同创新中心,与市委组织部合作建立了电子商务创业园,与民盟河南省委签订了“深化盟院合作框架协议”,与郑州大学等6所本科院校签订了教育帮带合作协议,盘活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行业最新技术、企业优秀人才共同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形成了“围绕产业办专业,围绕专业办企业”、“校企办学双主体,合作育人全过程”、“课堂教学车间化,实习实训生产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协调创新,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二是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全面推进教学内容、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定期举办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和培训班,增设实践学时64个。在专业课、实践课、核心课中渗透行业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探索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实现了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实践教学对接企业生产、教育服务对接社会需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与能力。
三、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一是高标准建设大学生创业园,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近年来,累计投入3600余万元,建成了大学生砺志创业园、新愚公众创空间、大学生协同创新中心,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注册成立大学生砺志创业服务有限公司,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技能培训、项目孵化等工作,累计孵化砺志商贸有限公司、沁河滩特产、美之巢装饰、飞人体育培训、益康坊中医养生等优秀项目500余个,年营业额达2000多万元,是教育厅认定的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人社厅认定的河南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成为河南省为数不多的“双基地高校”。副省长霍金花对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工作经验多次在全省交流推广,被河南教育、人民网、河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二是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双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参与专业社团建设和科研创新项目,通过内培外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2018年,耿俊梅、张晓杰、雷玉梅、马科友等10多名教师分别荣获了河南省职教管理人才、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首批就业创业指导名师、济源市首届“大工匠”等荣誉称号。加强竞赛团队和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承办省级技能大赛、市级科技服务和人才交流大会,定期举办校级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近三年,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国家级奖励20多项,省级奖励100多项,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国赛奖励3项,省赛奖励15项。学院荣获了全国跨境电商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示范校殊荣,每年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