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省委高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我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始终秉持“瞄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针,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近三年学校师生在技能竞赛中屡创佳绩,在省级以上的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奖近300项。其中,在2018年第八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获得两个全国第一名的成绩,刷新了我省历年参赛获奖的记录,打破了广东、北京等技能强省(市)长期对该项目的垄断。
优异成绩的获得取决于学校将技能竞赛作为特色兴校战略的重要抓手,得益于学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教学模式的深入推进。现结合学校在技能竞赛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实践,将具体做法汇报如下:
一、夯实基础求突破
技能大赛是各职业院校展示教学成果的重要形式,我校高度重视竞赛工作。一是加大对实训装备的投入。数控竞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装备的竞赛,训练刀具耗材等装备的及时投入对竞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保障了训练的顺利进行。自2012年以来,学校持续推进实训基地高水平建设,新购进设备共计约7318万元。目前学校实训和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2亿元,完善的实训条件为我校实训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瞄准国赛寻求突破。近年来,我校在省级数控竞赛中获得第一名33人次,多年的努力和积淀,奠定了数控竞赛在省内一流的地位,但国赛成绩一直不能实现大的突破。针对国赛困局,我们组织人员进行讨论,深挖原因,寻求突破。不在成绩的喜悦中自我陶醉,而主动求变、奋勇争先,这是我们取得更大成绩的前提。
二、谋篇布局抓关键
参加竞赛必须超前安排,精心准备,为此,我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谋划,突出重点。一是成立大赛集训班。自2016年开始,提前两年从在校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组建竞赛集训班,为世界技能竞赛和全国数控大赛培养选手,并形成了常态化的集训机制。二是加强集训梯队建设。建立了集训班、强化训练队等不同层次的梯队,确保人才储备数量和质量。三是通过承办高规格、高水平赛事,开展技能文化节,引导和带动师生积极参加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技能竞赛水平,培育竞赛选手竞争意识、赶超意识。
三、衣钵相传精技艺
一是以老带新促传承。指导竞赛训练异常辛苦,作为教练老师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教练队伍的年轻化是必然的趋势。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孝平、宁龙举等经验丰富老教练的悉心指导下,我校自2017年起大胆启用年青教师作为主教练,充分发挥了老教练传帮带的作用和年轻教练精力充沛、思路灵活、知识前沿等优点,为成绩的取得奠定了关键的基础。二是教学相长两促进。在各级各类数控大赛的赛场上,指导老师不仅专注于提升专业技能,在指导学生竞赛时也更加精益求精。由于数控技术发展迅速,竞赛经常出现新赛项、新软件,为了更好地辅导学生,指导老师们常常通宵达旦地学习新知识,再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样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教练和选手的理论和实操水平与日俱增。
四、科学训练促提升
出色的竞赛成绩离不开科学的训练计划和训练方法。我校从基本功训练、精确度训练、适应力训练、方法训练、习惯训练、提升训练、体能心理训练和情感培养等八个方面提升参赛选手的综合素质,形成了“因材施教、苦练基本功、外地走训、模拟竞赛、体能训练、心理疏导”等多项活动相结合的科学训练方案。一是加强日常实训教学。建立以学生技能培养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技能分段进阶”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推进“一体化”教学。二是突出技能基本功训练。坚持把复杂竞赛项精准分解为单个基本要素,在反复的训练中让选手形成动作记忆,摸索操作要领,逐步提高精度和效率。实践证明,经过系统的理论和实操培养,参赛选手的综合素质较前几届有着明显进步。三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策略。为了增强选手对场地和设备的适应性,师生去洛阳、漯河、广东、北京等省内外职业院校进行走训。此外还邀请国内一流专家到校对参赛选手进行技术指导,大幅提升选手的竞技水平。
五、千锤百炼始成钢
高质量的就业是检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校数控系一大批学生实现了高端优质就业。李亚东、郎成亮、叶晨中、王凯、刘珂、宁浩、苗彬、王俊朝等十余名学生就职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现就职于新航集团豫北转向股份有限公司的王丰彪,由于表现突出,在企业已经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王丰彪劳模创新工作室。由于人才培养工作优势突出,学校先后获得“中国技能大赛第八届全国数控技术大赛冠军选手单位”“改革开放40周年具有国内影响力河南省高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在以高质量技能竞赛成绩助力我校出彩的征程中,我们新职院人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昂扬的斗志、更务实的作风、更得力的举措,为建设成为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