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理工学院:坚持立德树人 强化守正创新

2019-04-01 17:48 【浏览字号: 来源:教育厅新闻办

  近年来,南阳理工学院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 不断加大建设力度、深化教学改革,有效提高了思政课程建设质量和教学水平。

  

  强化责任意识,做到重点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好,做好高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无异于缘木求鱼。为此,在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中,该校最关注的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支持的课程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该校党委会定期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党委书记、校长自觉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每年坚持为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到政治理论教学部调研指导工作,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全体校领导每年坚持听思政课、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教学。此外,学校在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优先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切实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优先发展和重点建设地位。

  

  强化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以教育部指定的思政课统编教材为基础,在保证课理论体系完整的前提下,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地方理工科高校的特色设计教学内容,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整合为“课程主打菜、特色时令菜、学生自点菜和教师品牌菜”,把统一、固化的课程理论,变为丰富、鲜活的课堂教学内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紧扣时代主题和学生的需求。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把教学体系转化为认知体系。打破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采取启发式、问题式、案例式、演讲辩论式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法,引导大学生把学习理论与关心社会、完善自我结合起来,把“听、看、读、议、写、演”等多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形势与政策》课,探索实施了“读懂中国”专题式教学;成立了大学生理论社团“新新青年”学社,播撒了学校大学生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火种;定期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讲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强教学模式的改革,把认知体系转化为价值体系。积极拓展思想理论课教育渠道,统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和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搞好思政课教学,探索实施反转课堂和慕课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两门课程已登录中国大学慕课网,实现了思政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强化队伍意识,提升教师素质。加强专职队伍建设。强化师德建设,坚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定期开展“微党课”“时政半月谈”等主题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强化日常教育和实践研修,定期举办“思政课·面对面”活动,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教学名师做专题培训、上示范课;每年暑期组织思政课教师赴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和省内外教育基地开展实践研修和考察学习。坚持每年开展“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案例、精彩微课”评比活动和教师教学技能擂台赛,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能。强化兼职队伍建设。近年来,聘请了18名知名专家学者、地方领导、英模人物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授,实现了思政课教学有思政课教师的独角戏为社会的大合唱。

  

  强化品牌意识,打造特色亮点。目前,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形成了“1485”实践育人模式。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程》等4部思政课实践教学教材,健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拓展了“校内、社会、网络和心灵”4种实践教学渠道,丰富实践教学载体。创新完善了讨论类、研读类、竞赛类、展演类等8种实践教学形式,增强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做到了和“学生专业、所学课程、时代发展、思想实际和学校地域”5个紧密结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学期等采取不同教学内容、形式和手段。近年来,先后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搬上了舞台,举办了“永远跟党走·庆祝建党97周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汇演”;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在了“长征路”上,举办了“忆峥嵘岁月·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活动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动月”等系列活动,活动载体和形式涵盖了红色影视欣赏、理论征文、专题讲座和《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集体诵读等。实践教学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好评,30多家媒体也先后予以宣传报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工程》《马克思主义活动月》先后获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

  

  (南阳理工学院 供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