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教育村长”扶贫成效大
为切实做好扶贫脱贫攻坚攻坚工作,周口市教育局立足行业特点,挖掘教育系统队伍大、党员多、学历层次高、社会资源广、能说能写、乐于奉献的特点和潜力,创新实施“教育村长”扶贫制度。以农村一线教师为主,全市选聘政治素质高、有担当、敢负责、有基层经验的优秀教师12458人担任“教育村长”,分包全市630个贫困村(小村1人,大村2至3人),开展扶贫工作。
“教育村长”由各县(市、区)或乡镇教育行政部门颁发聘书和工作胸牌,集中培训,戴牌上岗,主要职责是走村入户宣讲教育扶贫政策、核实贫困家庭学生信息、落实教育资助情况、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帮扶。他们利用工作之余、牺牲周末和节假日,加班加点,奔走在乡间街道、田间地头、农户家里,用细心工作、无私奉献铺就“脱贫路”,筑起“致富桥”,扶贫成效显著。
一、强力保障扶贫政策知晓率百分之百
“教育村长”每周到村到户走访2次以上,和群众讲解扶贫政策,询问贫困户对扶贫政策掌握情况,反复讲解,直到彻底明白,共发放资助政策明白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守住情况温馨告知书30万份;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集体学习、开班会、办板报、扶贫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扶贫政策,带动家长了解扶贫政策;建立家校微信群,把扶贫政策发送到群众手中,确保群众对扶贫政策真正了解吃透,知晓率100%。
“教育村长”把包含本人单位、姓名、职务、电话、职责等在内的信息表张贴在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显眼位置,方便贫困户随时和“教育村长”联系,寻求帮助。
二、有效堵塞了“精准扶贫”的盲区漏洞
对全市建档立卡的630个贫困村、14.89万贫困户和49.61万贫困人口全部走访排查,逐村逐户采集人口数据,填写扶贫信息,建立扶贫档案,对照中职、高职、大学录取花名册和学前、中小学生、幼儿园学籍管理系统、资助系统逐人核实,确保贫困学生精准识别,贫困资助精准落实,确保无一名学生因贫困失学。并建立资金到户通知机制,对受助家庭逐户发放《资金到账通知书》,资助资金收到条,签字存档。
为确保应助尽助、不落一人。一是和学籍、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结合,重点排查建档立卡、低保、残疾和农村特困供养四类学生信息,确保资助对象精准,避免个别学生碍于面子等原因而不申请资助。二是对不在本地区域内就学的建档立卡学生逐人登记信息,协助家长和学校告知就学地该学生为贫困生,协调给予资助,全市共帮扶学生2万余人次,确保精准资助一人不落。仅2018年上半年,全市就资助贫困学生76.39万人次,资助金额4亿多元。
三、大幅度拓宽扶贫渠道、创新扶贫措施
“教育村长”充分发挥自身资源,挖掘单位系统、毕业学生、热心家长、社会组织等资源,积极争取多行业多方面惠农富农政策,联系技术培训帮扶就业创业,寻求捐款捐物爱心救助等,因户施策解决群众实际困难。2018年,全市举办技术推广培训班300多期,培训5650余人次,全部就业或自主创业。全市捐款捐物合计100余万元,全部用于贫困资助。郸城教育系统的扶贫“八个一”工作法(即每周撰写一篇扶贫日志;每周帮助贫困户打扫一次庭院卫生;每周宣传一次精准脱贫政策;每周帮助贫困户整理一次房间;每周与贫困户同吃一顿饭;每周帮助贫困户干一次农活;每月召开一次村民代表会;每户落实一个脱贫增收项目),更是受到各界一致好评。
四、在“扶贫”除根上迈出一大步
周口市以“教育村长”平台和学校为载体,建立“留守儿童亲情港湾”220个,开展物质资助、精神关爱、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使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得到关心呵护,健康成长。
让每一个孩子都接受教育,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教育根治贫困是每一个“教育村长”的信念和使命。针对排查出的学生辍学家庭,发放《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的公开信》和《责令复学通知书》,因人制宜,或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或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实在不能进入学校就读的学生就送教上门。全市复学2458余人,进入特殊教育学校320余人,确保每一名适龄少年儿童受到应有的教育。
“教育村长”在扶贫同时还不忘扶学扶志。星期天节假日,“教育村长”利用进村入户走访时间,辅导学生读书学习,帮助他们树立成才志向,带领孩子参加社会活动,部分教育村长发起学校捐书捐物活动,把书籍和用品赠送给受助学生,努力创造条件让贫困孩子健康成长。有的和贫困学生结对长期帮扶,有的把贫困学生带回家中和自己一起吃住,当儿女照顾。河南最美教师、郸城县实验小学教师王西梅担任“教育村长”后,把3名留守儿童带到家里,用微薄的工资资助他们吃饭、穿衣、求学,被誉为“最美妈妈”。
(周口市教育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