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科技学院:主动适应新时代需求 加快新工科建设步伐

2018-10-10 17:11 【浏览字号: 来源:教育厅新闻办

  近年来,郑州科技学院立足自身特色优势,紧跟新时代、建设新工科,潜心提炼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探索并打造新结构、新平台、新路径、新模式,努力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紧跟产业转型,优化专业“新”结构。设置专业形成决策“新”机制。由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专家共同组成学科专业建设决策机构,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保证专业调整与产业需求同步,使专业设置切实“服务地方、强调应用、对接产业”。优化专业瞄准产业新需求。在现有专业基础上开设“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跨境电子商务”等培养方向,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建设“智能制造”“虚拟现实技术”“智慧供应链”等试点班级,并在3D 打印、数字建筑等方向开展探索。同时,设置了物联网、数字媒体技术、大数据等新兴专业,专业存量调整与增量优化同时进行,确保专业调整与产业升级和技术发展同步。

  

  适应技术发展打造实践“新”平台。打造支撑人才培养“新”平台。与中机联共建的“智能制造学院”紧跟工业4.0发展趋势,与怡亚通共建的“全球供应链跨境电商学院”贯穿商品流通和电商运营的各个环节,与云和数据共建的“泛IT学院”将互联网+的理念渗透到各专业中,“创新创业学院”开展科技创新并与企业联合进行成果转化。实践平台紧跟应用前沿,体现交叉融合,支撑新工科人才培养。形成开放自主运行“新”模式。全面开放科教中心、众创中心,实行“学生主体、项目驱动、开放运行”,打造第二课堂。近年来学生在实验室完成各类创新项目500多项,申报专利60多项,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928项,获奖学生人数达1644人次。

  

  产教融合探索协同育人“新”路径。掌握地方发展“新”动向。与郑州航空港区、高新区、经开区等产业聚集区实施战略合作,通过校地互动,了解产业动向,强化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的结合度,每年来校招聘的地方企业达400余家。结合企业用人“新”需求。深入企业调研,确定培养目标。依据企业用人标准,明确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根据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课程体系。最后请行业企业和学校专家进行论证,确保培养目标和规格从企业中来,课程体系符合企业用人需求。融入企业应用“新”技术。与企业共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搭建企业真实场景。通过企业设备进校园、技术进课堂、工程师上讲台等全程融入的方式,共同实施人才培养,两年来,更新课程和开设企业课程累计达150余门,毕业生成建制被预定,入职薪资比普通大学生高出30%。

  

  引培并举促进双师队伍“新”提升。实施一站一室培养双师“新”途径。在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和技术研发,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双能水平。在学校建立“企业名师工作室”,为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参与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环境。一批结合实际应用的教学案例、创新项目、毕业设计课题融入到教学当中,“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得到大幅提升。外引内培打造教师队伍“新”结构。引进一批成果丰富的教授、博士作为学科专业带头人,160多位企业工程师参与到教学当中。学校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构建了岗位胜任、专业发展、团队协作等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师培训系统,全方位促进双师双能型教师成长发展。

  

  深化改革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专业更新、专业交叉、学科交融、产教融合”四种组班培养模式。结合“新”技术组建实验班。采用原班级建制或同类专业交叉组班,突出前沿技术应用。通过课程置换或更新方式,形成新教学内容,强化工程实践。结合“新”融合组建试点班。学科交叉、院系交叉组班,结合新兴产业对学科交叉融合的需求,探索新专业、新方向,培养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结合“新”应用组建精英班。按研究方向和工程项目组班。根据研究方向设置课程,加大选修课程,以项目组的形式开展学习和实训。结合“新”需求组建新卓班。为紧扣企业行业发展新趋势,学校根据合作企业出现的新岗位、新需求,适时设置符合企业需求的实践课程,培养企业岗位急需人才。目前,这几种模式正在全校推开,工程教育的新生态逐步形成。

  

  (郑州科技学院 供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