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第34个教师节

黄淮学院:多措并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质

  一、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
  
  加大“双师双能型”教师引进聘用力度。黄淮学院在争取常规编制计划的同时,积极争取应用型人才专项编制,把行业企业经历、职业资格证书、海外留学背景等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同时,积极推进“双聘人才引入计划”,在学校和二级学院两个层面,每年聘请100名左右的行业专才、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任教,“把老板请进课堂”“把总经理、工程师请上讲台”,全过程参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投入500万元,规划建设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搭建师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平台,实施专业教师“下基层”计划,在行业企事业单位设立专业教师流动工作站,每年选派100名左右的专业教师到联盟单位企业生产一线和相关机构,参加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践、科技服务、“横向”课题合作、企业兼职等。同时,学校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行业职业培训或相关职业资格考试,获取专业执业资格证书,促进“理论型”教师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型。
  
  完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机制。围绕应用型学科专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和协同创新团队建设,积极探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新模式,制定相应的优惠和鼓励政策,创造“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发展环境,鼓励教师向“双师双能型”方向发展。2013年制定出台了《黄淮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与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完善教师的考核、评价和晋升制度,把实践经历和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职称参评的必要条件,把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纳入评聘重要指标,引导教师更加注重应用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应用性科研成果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
  
  二、以专业建设为抓手,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综合素质水平
  
  严格实行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强化教师专业理论、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新教师尽快通过“教学关”,早日融入专业建设工作,缩短适应期,把他们的成长与学院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实施中青年教师硕士化工程。用政策引导年轻教师积极提升学历,并为他们学成之后搭建更好施展才华的平台。
  
  围绕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着力打造高质量、品牌性的优秀教学团队。要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
  
  完善学院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管理办法,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培养力度,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充分提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优先推荐参加重点科研课题,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机会和条件。有计划地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省内外及国内外职业教育先进学校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努力提高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能力、行动导向的专业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国际化交流合作能力,以点带面,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三、以转型提升为推手,完善师资队伍制度建设
  
  出台师资队伍建设量化标准,促进院系转型。出台师资队伍建设量化标准,从教师队伍结构、人才引进、教师培养、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院系进行考核,促进院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带动团队转型。继续实施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和资助计划,通过经费资助,项目管理,促进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优秀人才不断转型,通过优秀人才的转型来带动所属团队成员不断转型提升。
  
  调整职称评审相关政策,促进个人转型。调整职称评审相关政策,加强应用型科研成果在职称评审中比重,强化教师参加企业、行业实践锻炼的经历,评审向双师型教师倾斜,促进教师个人转型提升。
  
  注重评先评优政策引导,鼓励个人转型。各级各类评优评先政策中向双师型教师倾斜,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个人转型发展。
  
  四、重视人才,树立人才强校观念
  
  升本以来,学校确立了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明确了人才强校的战略目标。在工作中形成了“依靠人才、服务人才”的工作意识,并营造了“尊崇学术,尊重人才,重视教学,鼓励创新”的校园氛围。
  
  五、加强领导,经费措施落到实处
  
  学校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学校党政负责人亲自抓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研究师资队伍建设有关问题。这些措施保证了建设经费和各项措施能得以落实。
  
  (黄淮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