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第34个教师节

济源市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显成效

  一、组织与领导建设
 
  长期以来,济源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队伍建设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摆在了突出的地位。从实际出发,本着建立一支数量足、专业素质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且能够适应教育教学和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市里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标准,对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统筹管理和指导,使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经费与保障建设
 
  不断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该市在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切实保障教师经济待遇,近年来招聘的教师全部由市财政解决工资待遇。
 
  努力完善教职工工资管理体制。按照“全市统筹,优先拨付”的原则,努力完善教师工资管理体制,确保工资落实到位,统一工资标准、统一发放时间,全市没有发生拖欠教师工资现象。工资发放的具体形式为:教职工工资通过银行按时足额直接拨入教师个人账户。
 
  不断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按上级要求把培训经费列入了地方财政预算。该市积极取得政府支持,争取资金,基本落实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将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预算”的规定,每年按照“不低于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至2.5%”列支教师培训经费,切实保障了教师培养培训方面的经费投入。从2011年2014年,每年培训经费为284万,2015年为300万。中小学、幼儿园基本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
 
  在培训费用上,基本按照“谁举办、谁培训、谁负担”的原则,不向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个人收取任何费用,不存在挤占、挪用、截留和不按规定使用教师培训经费。
 
  积极推进教师保障制度改革。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该市已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和住房公积金制度,按规定为每位教师缴纳了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教师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分别按照工资的2%比例、0.5%比例、12%比例收缴,政府分别补贴6.5%、1.5%和12%,此举加强了教师医疗、就业和住房权益保障。
 
  三、制度与管理建设
 
  积极进行教师编制补充,切实加强教师编制管理。近年来,该市认真按照核定的教职工编制,从严规范学校内设机构和岗位设置,切实加强教师编制管理。目前,该市中小学教师核定编制为5998人。实有编制5806人(含特岗教师225人),基于该市的特殊情况,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8%,农村学校点多面广,依然存在教师不够用的状况,特别是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针对这种情况,该市连年进行了教师编制均衡补充,并对新任教师严把入口关,全部进行严格的笔试和面试,然后经过岗前培训合格后上岗。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要求,对农村和边远学校以及寄宿制中小学适当增加了教职工编制。对学生规模较小的乡村采用了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定编。积极落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和特岗教师编制政策。总体来说,根据教师编制情况,依据学校班额、生源等实际情况,严格定岗定员,将核定编制下达到各个学校,努力做到了机构岗位设置合理,教师编制管理严格规范。
 
  强化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制度建设,做好师德考核工作,根据《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积极完善师德考核制度,把师德考核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评聘和评先评优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完善师德建设监督机制,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机制,加大对师德监管的力度。积极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在新教师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等培训中都把师德师风作为必修科目,组织开展最美教师、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评选以及师德师风先进校创建、师德征文、师德演讲比赛、师德主题报告会等一系列的师德师风教育培训活动,受训教师每年高达6000余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
 
  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有效途径,该市根据省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有关文件精神,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审查小组,统一负责教师资格申请人的审查工作,切实加强了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人员的相关信息,已经按照省厅要求,将教师资格认定的数据、信息进行了存储,逐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切实落实教师“持证上岗”制度。
 
  严格实行校长和教师的任用聘用制度。在抓校长队伍管理的过程中,严格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和专业标准,完善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把平等竞争、严格考核、择优聘任作为选拔校长的主要方式,突出成绩、注重品德,增加了选拔校长的严肃性和透明性。在教师的管理和使用上,该市已按要求实行岗位聘任制。
 
  全力做好中小学教师交流工作。2006年起,该市开始探索在城乡教师之间开展交流工作,进一步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大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基本保证了全市中小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一是积极地推行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工作,为了确保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了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严格执行城镇学校教师评聘中、高级教师职务,须有农村学校任教经历的政策。二是尝试实行城乡学校之间联盟办学,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挑选市区13所优质学校分别与38所薄弱农村学校建立教育发展联盟,实行一体化管理。三是提倡鼓励乡镇区域内教师的合理流动,各中心校普遍采取本区域内相对优秀的学校与相对薄弱的学校之间交流、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教师定期交流等模式,最大限度地用好内部资源。
 
  健全激励教师奖惩机制。一是开展教师节表彰活动。近年来,市委政府每年都要开展教师节表彰活动,市委书记和市长全部参加,每年表彰100名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并予以适当的物质奖励,具体名额分配时向农村学校倾斜,分配比例比城区学校提高50%。
 
  从2013年开始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名师、名校长、最美教师”评选活动,以此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促进教师队伍专业成长。
 
  稳定山区教师队伍。为进一步鼓励吸引优秀教师到山区长期从教,2015年起,该市实行山区学校教师补助政策,按每人每年3000元的标准核定基数,各镇在具体操作中大体分为三类(镇区学校、村小、教学点),级差一般在50元左右(镇区学校280—300元,村小330—350元,教学点380—400元),较好地起到了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作用。
 
  建立教师退休待遇奖励制度。自1998年起,该市规定在农村中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男教师满30年、女教师满25年教龄退休后享受100%的退休金待遇;在城区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男满30年、女满25年教龄且获得过市级及以上综合表彰的优秀教师退休后享受100%的退休金待遇。
 
  加大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力度。根据师资队伍现状,组织教师参与国培、省培、市培,提高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认真落实继续教育每五年360学时的培训任务,在继续教育审核、职称评定、年度考核等方面作为必备条件。在国培、省培计划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认真遴选参训教师,明确学习要求,严格纪律考核,保障参训效果。市级培训根据每年度培训计划统筹安排,做好调研,认真谋划,精心组织,结合相关部门开展了新课程培训、专兼职教研员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校长信息化培训、安全教师专题培训、多媒体应用培训、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高中英语教师培训、小学语文数学主题式培训等多项专题培训,每年参训教师达6000人次,有效提高了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和从教能力。特别是其中几项培训:
 
  一是从2014起开设“济源教育名家讲堂”。每月一期,每年十期,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到我市对教育干部队伍、教师队伍等进行专题报告式培训,内容涉及教育教学管理、学科教学、教育大政方针、热点问题等。每年受训人员达6000人次。
 
  二是实施乡村青年教师培养工程。截至目前,该市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达1600余人,占该市专任教师的28%。受到分配政策的制约,青年教师在农村,山区以及部分学校相对集中。结合国务院于今年的6月1日出台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论证,出台了《济源市乡村青年教师培养实施方案》,于2015年9月启动全市乡村青年教师培训工作。
 
  三是以名师培养工程引领教师梯队建设。2009年至今,该市以“名教师培养工程”为抓手,以骨干教师梯队建设为主题,依托市级名师工作室建设,开展了多层次,多路径,全方位的教师培训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