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推进产学研创深度融合

2018-06-21 10:00 【浏览字号: 来源:教育厅新闻办
  近年来,信阳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始终坚持“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增就业”的原则,加强创新创业体系建设,依托优势专业学科,促进校政、校企、校校合作,鼓励师生共创,加快产学研创深度融合,积极培育了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的创新项目,培养了一群创新能力较强的创业团队,不断提升了该校大学生创业就业质量水平,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确保“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
 
  该校成立了校院两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校动员、通力协作,定期召开创新创业工作推进会、反馈会,研究部署相关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创新创业工作水平,不断增强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能力,该校聘请了10余位省内外知名专家担任指导委员,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和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制定出台了《信阳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共同推动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该校配备了专项资金用于创新创业工作发展,先后投资新建了25000平方米的创业大厦,设立了100万元种子基金,为广大师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全方位、多要素、专业化的指导与帮助。学校以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搭建实践载体和完善服务为支撑,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改扩建各级各类学科创新实验室和创业基地,初步建成了“1+X”型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
 
  二、培育三级双创梯队,打造服务地区发展的创新高地

  学校历来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建立了三级创新创业团队,着力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打造创新高地。该校三级梯队是以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在校学生团队为主体,以依托学校专业学科和学术成果合力打造的师生共创团队为核心,以符合学校专业学科建设方向的校外企业为纽带,并按照“分类管理”原则对孵化团队的选拔、培育设置了不同的组织形式和考核标准。
 
  该校着重考察在校学生团队项目与其所学专业的关联性,引导学生开展与学科相关的创业实践,注重团队成员所学专业或特长的互补性,强调项目的原创性和独立性,不断提升项目入驻数量和质量;充分发挥二级学院主动性,要求其根据本学院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和可转化的学术成果合力打造精品创新创业项目,并委派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有创业激情的指导教师负责,以学生实践、实习的方式开展日常活动,实行公司化、市场化运作;主动进行校外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学校可提供的各类资源,积极引进符合学校专业学科建设方向的成长型企业,为在校师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实习就业岗位。
 
  三、增强孵化辅导能力,推行“五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

  学校先后选派了39名一线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师资培训,聘请了32名行业专家、知名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为入驻团队提供一对一的项目指导,建立了“创新导师+创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度;鼓励青年教师以科研项目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组织、带领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加强科研成果转化;面向在校学生、创业团队开设了创业意识教育、创业技能培训等课程,自主编写了创新创业教材,帮助大学生理解创新创业体系、创建创业项目。
 
  该校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构建了覆盖各个学科专业的创新创业协同平台,提倡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合作、交流与学习;以创新创业课程为基础,以创新创业基地为载体,以创新创业大赛为引导,以校外资源为辅助,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鼓励师生共创,积极探索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模式,综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形成了“课程、项目、实践、培训、大赛”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
 
  四、推进产学研创融合,共建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近年来,学校不断进行资源整合,汇聚了一批优势学科,引入了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快了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多措并举鼓励创业团队应用新技术、发展新产业,积极探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创新创业工作转型升级。该校主动作为,积极创新“政校企”合作模式,先后同多家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并与北京、郑州、信阳等地科技主导型企业建立沟通联系,以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创深度融合,充分依托校内外优势资源,打破高校与社会、市场之间的合作壁垒,共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促进多方发展,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信阳学院 孟祥龙 供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