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县:创新机制强化管理 助推教育均衡发展
2018-06-07 18:23 【浏览字号:大 中 小】 来源:教育厅新闻办
近年来,镇平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以县为主,统筹城乡、区域推进,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谋划,高位启动,加大投入,整体推进,统筹用力,全县义务教育发展实现基本均衡,教育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一、做实“三个到位”,推动城乡教育保障均衡
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的均衡创建领导小组,建立了县处级领导和教体局班子成员“双线承包”制度,专班推进,现场办公,解扣子,强指导,严督查,抓落实。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县长办公会定期研究教育工作,三年累计召开专题会议20余次,解决问题50多个。
政策保障到位。按照“六个优先”要求,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落实或调整事业编制时,优先考虑教育事业、优先保障教育用地、优先保证教师数量。制定出台《镇平县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工作方案》等10余个专项文件,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层层压实责任,推动工作落实。
经费投入到位。按照“两个比例、三个增长”要求,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乡镇街道中心校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三年来,财政投入义务教育的经费由2014年的6.2亿元增长到8亿元,实现“三连增”,累计突破20亿元。县财政设立教育质量奖,每年拿出至少300万元重奖有功人员,三年累计奖励1060万元。在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绩效工资的同时,对农村教师按每月100元、300元、500元、对深山区教师按每月5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2017年累计发放1834.1万元。配套建设教师周转房268套,吸引优秀教师扎根乡村教育。
二、实施“三大工程”,推动办学条件均衡
实施城区学校优化工程。坚持“适度超前”原则,从2013年起实施新一轮城区学校布局调整,新增学位1.8万个,初步缓解了就近入学和大班额矛盾。
实施农村学校改薄工程。三年来,县财政统筹各类资金4.1亿元,实施校建项目393个,新增校舍面积17万平方米,新扩建操场23.3万平方米、围墙1.6万米,校园硬化、绿化、美化及文化建设得到较大提升,缩小了校际间的差距,农村学校基础建设得到提升。
实施教育扶贫保障工程。锁定贫困乡村,聚焦薄弱学校,从国开行融资1.15亿元,全面实施贫困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改扩建91所贫困村薄弱学校。开展“千名教师大走访”活动,及时足额发放资助资金。在此基础上,县财政列支专项资金,对在县第二高中就读的“四类”贫困学生,在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同时,每人每年发放2000元助学金;对在思源实验学校就读的贫困学生,每人每年发放120元交通补助;预算资金300万元,免除贫困学生营养餐家庭承担部分;筹资500万元设立贫困学生救助基金。该县高度重视民办教育发展,通过划拨建设用地、师资经费支持等优惠政策,引进建设总投资1.9亿元的全兴双语实验学校、金陵外国语学校,新增学位6800个。动员社会力量筹资5000余万元,改扩建杨营西湖中学、石佛寺四龙小学、卢医明德小学、老庄瀚冶希望小学,形成了“双轮驱动”、大办教育的良好风尚。
三、完善“三项机制”,推动师资建设均衡
教师补进长效机制。每年根据教师自然减员数和扩大办学规模所需教师数总和,科学定编,公开招聘。三年累计补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1601名,其中70%左右分配到农村和偏远山区学校任教。同时,对深山区师范专业中专以上毕业生,自愿终身在本村任教的,给予财政全供编制,并返聘了一批年富力强的退休教师到深山区任教,有效缓解了深山区师资紧张问题。
城乡结对帮扶机制。实行城区骨干教师对口支教制度,凡到偏远山区对口支教的,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开展城区优质初中和农村薄弱初中“1+1”结对帮扶,组建教学协作区,常态化对口交流、送教下乡、资源共享。三年累计选派57名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支教、116名农村教师进城跟班学习,组织优秀教师送教下乡338人次,促进了城乡教育师资共享、共同发展。
教师全员培训机制。县财政每年按照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的2.5%安排继续教育经费,要求学校把年度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继续教育,并免费培训贫困村学校校长。同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形象显著提升。
四、深化“三项管理”,推动教育质量均衡
规范学校管理。健全完善义务教育学校目标管理、绩效考评等制度,全面开展学校管理“五化五星”创建活动,对管理规范的,抓内涵、抓特色、抓提升,拉高标杆,走“特色兴校”之路;对管理较差的,抓常规、抓规范、抓提升,夯实基础,走“强基立校”之路,学校管理渐趋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高度重视校长队伍建设,全面实行聘任制、任期制和轮岗交流制,倒逼校长带头抓管理、抓教研、抓教学、抓质量,树好形象,带好队伍,管好学校。
创新教学管理。采取走出去学,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北师大、华中师大参加“乡村教师访名校”系列学习培训;请进来教,邀请名校名师面对面教研教学,解疑释惑;钻进去悟,借鉴“三疑三探”模式,探索出“六三二”和谐课堂教学法。
加强教师管理。坚持把“三名工程”作为推动均衡发展的抓手和载体,研究出台实施方案,每3年评选一次;名校长负责联系1-2所农村中小学校作为定点帮扶学校和实践基地,定期开展名师论坛、校长论坛、专题讲座、送教下乡、校校对接等活动,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出台《镇平县教师队伍管理办法》,从教师招聘、教师交流、师德评价、绩效考评、日常管理、工资核发、责任追究等方面明程序、树规矩、定标准、严纪律,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回归本源,爱岗敬业,潜心治学。
五、特别关注“三类群体”,推动特殊群体就学机会均衡
带着热情,关心务工随迁子女。把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就学全部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体系,坚持就近入学,确保应入尽入,并同等享受“两免一补”。
带着感情,关爱留守儿童。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为主、社会参与的“三位一体”关爱体系,由各学校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实行“一对一”教师结对帮扶,全县1.8万名留守儿童全部入校就读。
带着真情,关怀残疾儿童少年。县财政投资400万元,高标准升级改造县特殊教育学校,确保残疾儿童少年有学上、上好学,全县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到93%。
(南阳市教育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