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新安县位于豫西山区,总面积1160平方千米,辖11个镇,2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全县共有257个村民委员会、50个社区居委会,全县总人口53万,其中农村人口33.8万。全县现有义务教育学校139所,在校学生6.12万人,寄宿制学校55所,寄宿生2.1万人。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旅游富民战略,全县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督导先进集体、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国学前教育项目工程试点县、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全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河南省教育工作先进县、河南省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河南省首批全民健身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县城建设框架不断拉大,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更为迫切,农村学校学生人数锐减,城镇区学生人数激增,造成乡村小规模学校日益增多、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日益突出,为更好地解决农村教育规模小、条件差、师资弱,城镇区学校学位不足等问题,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及省、市相关文件精神,我县进一步优化中小学布局,扩充城镇教育资源,并着力在乡村小规模学校质量提升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上做文章,有力推进了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高起点规划,科学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
我们坚持把调整优化学校布局与城镇化发展、乡村小规模学校质量提升及教育精准扶贫相结合,统筹部署,合理规划,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教育质量较高、办学效益明显的基础教育体系。经过对全县中心城区及各乡镇未来教育需求的调研,我们对学校布局规划做了调整,制定了《新安县“十三五”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专项规划》。根据规划,全县寄宿制小学需改扩建4所,新建11所;新建寄宿制初中3所,共需资金3.14亿元。到“十三五”末,全县现有117所小学将整合为55所。
(二)高标准要求,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为确保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县委、县政府将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列入惠民实事,纳入全县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县委书记亲自担任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多次组织召开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及相关委局一把手专题会议,明确提出在寄宿制学校建设上,各乡镇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要求各级领导要树立为民情怀,抱着对每个孩子负责的态度,不让一个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县委督查室通过日汇报、周通报、月公示、季考核的方式及时通报、考核此项工作,定期组织召开工作现场会,加强各乡镇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有力推进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各乡镇积极调研,制定方案,深入基层,宣传发动,加大投资,改善条件;各行政村通过召开干部会、群众会、家长会大力宣传教学点整合、小规模学校提升的意义,并发放调查问卷,征求家长意见,了解干群需求;包村干部走村串户,苦口婆心,逐户解决问题,赢得了家长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为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高质量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作为惠民工程和民心工程,我们高度重视,坚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先保障学校建设用地。县政府先后制定了《新安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新安县中小学幼儿园专项规划(2015-2030)》,并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为新建和改扩建学校预留建设用地,做到规划到位、位置不变、面积不减,依法依规保障中小学教育用地。二是优先保障资金供给。县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公共投资的重点,不断加大全县城乡中小学基本建设投入。教育局统筹整合“全面改薄”项目资金、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长效机制资金,优先调整用于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16—2017年,县、乡财政投资1.6亿元,规划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8所,目前已建成3所,主体完工3所,2所正在建设。三是严格按标准规划建设,确保工程质量。我县寄宿制学校建设严格按照《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要求,科学规划,精准预算,标准建设,充分满足寄宿生食宿需求。我县先后制定了《中小学校舍建设管理办法》、《“全面改薄”项目管理制度》及《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等管理制度,各项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程序,依据项目工程管理要求组织实施。坚持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管理制、工程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并设立永久性工程标识牌,明确各自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四是强化学校内部装备。2017年投资7500万元对36所学校进行了提升改造,新购置课桌椅8200套、图书10万册。2015—2017年先后投资6000余万元,安装电子白板和多媒体一体机2435块,更新网络教室装备计算机4122台。投资700余万元为24所学校建设了多媒体录播教室,对全县的教育信息化设备进行配备和完善,实现了“三通两平台”建设目标。
(四)高水平管理,持续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水平
在抓好寄宿制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不断强化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水平。一是统筹城乡师资配置,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建立师资流动机制,开展薄弱学科走教、城区骨干教师支教、名师交流等工作,有效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和乡镇工作补贴政策,农村教师每人每月可享受最低293元、最高675元不等的各类乡村补贴。投资3500余万元用于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确保农村教师留得住、安住心、教得好。完善编制岗位核定,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实行编制倾斜政策,部分偏远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实施教师定向招聘,对新招聘的中小学教师除高中学校教师外全部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对提出流动到县城学校的教师规定须在乡镇学校任教八年以上。同时,整合各教学点师资力量,让年轻教师充实一线,技能课教师回归本位,年龄大教师转为生活辅导教师,使农村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二是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学生寄宿环境。各乡镇党委、政府积极投资改造校舍,完善设施,正村镇、南李村镇、青要山镇等免费为小学寄宿生购置被褥、餐具及洗漱用品,并调配生活辅导教师,专职照顾小学生饮食起居;北冶镇政府投资为全镇新增寄宿制学校教室、宿舍全部安装了空调,创设了优越的寄宿条件。三是开展养成教育,丰富校园生活。各学校在正常教学基础上,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寄宿生进行洗漱、吃饭、内务整理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自理能力。针对小学生依赖性强的心理特点,各寄宿制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小学生尽快摆脱依赖心理,适应寄宿制生活。晚饭后,生活辅导教师引导寄宿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培养其个性特长,孩子们或阅读图书、或上网学习、或打球下棋、或弹琴娱乐,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彰显了个性特长。他们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沉浸在欢乐的游戏里,很快都将学校当作了自己的家,适应了丰富愉悦的住校生活。四是借助各方力量,减轻家长负担。为减轻家长负担,方便学生入学。我们借助各种力量,为家长、学生排忧解难。县委、政府对全县寄宿生实施营养餐改善计划,每年投资580万元为农村1.49万寄宿生每天发放一袋学生饮用奶,提高寄宿生生活水平;教育局利用“一补”资金对来自偏远教学点的寄宿生给予资助;北冶镇、洛新产业集聚区等纷纷出台政策,对到镇区学校的寄宿生每人每月补助生活费100元;仓头镇政府租用专车在每周一上午、周五下午接送学生。这一系列帮扶措施使寄宿学生安心学习,家长放心满意。五是开展结对帮扶,促使城乡教育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和发挥城区优质学校的人才优势、管理优势、资源优势、信息优势,实行县直学校对口帮扶乡镇制度,促进县直学校与乡村小规模学校之间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管理共享、成果共享,县直学校与31个乡村小规模学校建立了结对帮扶制度,坚持定期送教下乡,从学校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乡村小规模学校以帮助,使他们更新教育观念,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使城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和品质感。
三、取得成效
(一)扩充了城区教育资源,缓解了“城镇挤”的问题
随着我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预计到2020年,城镇人口将达28万人,新增人口8万人。根据《新安县2016—2020年消除大班额工作规划》,2020年底前,将新建城镇学校3所,改扩建城镇学校6所,新建、改扩建校舍79844平方米,完成投资1.57亿元,增加学位8220个,确保完成“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的目标任务,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平发展。截止目前,新建紫苑小学、双语学校、西苑学校、学林小学、新安产业区实验学校等6所学校,新增校舍28190平方米,增加学位4680个,完成投资8376.4万元;新安产业区中心小学拟投资2462万元,新增校舍13751平方米,增加学位810个,目前正在紧张施工中。其他项目将按照规划分年度逐步实施。
(二)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化解了“乡村弱”的问题
新安县乡村小规模学校原有171个,共有学生4596人。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小学人数呈逐年下降之势,农村“一村一学校”的办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的形势的发展。为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促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规模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我县在优化学校布局时,坚持以城镇总体规划为基础,改变以往“撒胡椒面式”的多点投资方式,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整合农村教育资源,让教学点学生集中到镇区小学就读。着力解决寄宿制小学学位紧缺问题,集中资金改扩建镇区中心小学餐厅、宿舍,完善教学设施,使农村学校师生用房基本得到解决;按省定标准建起了设施齐全的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室;全县大部分寄宿制学校新建了运动场、铺设了校园足球草坪,完善了体育设施;各学校也想方设法为学生配备了饮水机、净水设备等开水供应设施,安装冬季采暖设施,有力改善了师生的生活条件,城乡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经过两年的努力,我县已建成农村寄宿制小学3所(正村镇白墙小学、五头镇舜王小学、铁门镇高沟小学),开工新建寄宿制学校5所(南李村镇中心小学、铁门镇育新小学、五头镇中心小学、洛新产业区中心小学、新安产业区中心小学),其中3所主体完工,其余2所正在建设。其余8所学校的改扩建项目也将按规划逐步实施。所有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建筑面积21500平米,新增学位2300个,完全能够满足镇区新增寄宿生的就学需求。全县乡村小规模学校已经整合156个,共有3537名学生转入镇区中心小学就读,同其他学生一样享受优质教育。
(三)提升了整体办学效益,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随着布局调整工作的推进,我县农村寄宿制小学从无到有,并不断完善,大部分乡(镇)中心小学都初步具备了寄宿条件,扩大了办学规模,整合了教育资源,优化了师资队伍,为农村孩子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各学校课程开设齐全,社团活动蓬勃开展,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发展,教育质量持续提升。使偏远山区孩子也和城区孩子一样同享一片蓝天、共享优质教育。
寄宿制学校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解除了外出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学生寄宿之后,减轻了家长天天接送孩子的负担,解放了生产力;各乡镇政府倾力支持教育,贴心关爱学生,为民分忧解难,赢得了民心,迎合了民意,进一步维护了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四、下步打算
尽管我县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长效机制建设、资金保障、后勤服务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特别是,我县同时建设5所寄宿制小学,每所学校总投入近3千万元,需要投入1.5亿元,资金缺口较大,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会克服困难,迎难而上,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举措,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全面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全面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让更多的学子享受到优质、均衡教育,为推进县域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新安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