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我省做法

辉县市: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情况汇报

2018-06-04 15:53     来源:辉县市教育局    
  辉县市总面积2007平方公里,人口85万,辖22个乡镇(办事处),540个行政村。现有中小学238所,其中普通高中6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中40所,小学143所,教学点45个,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5.2万人,在职教职工7122人。现有乡村小规模学校27所(不足100人的小学和小学教学点),乡镇寄宿制学校53所,现将我市在两类学校建设上具体做法汇报如下:
 
  一、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情况
 
  我市现有小学和小学教学点共188所,其中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27所,占学校总数的14.4%。近年来,随着农村学龄儿童的大幅度减少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大规模增加,农村小规模学校数量呈增加趋势,由于受大规模 “撤点并校”,集中规模办学思路的影响,撤销了大量农村村小、教学点。由此,出现了城满、乡弱、村空、上学难、上学远、上学贵等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今后大多数农村学校将成为小规模学校。为确保乡村小规模学校健康发展,确保农村孩子有学上、上好学,我市做了以下工作:

  (一)合理布局

  根据农村学校布局既要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又要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科学制定农村学校布局规划,根据人口规模和发展趋势,利用合点并校后的闲置校舍恢复必要的小学教学点。科学调整学校办学类型,将规模较小和仅保留部分年级的完全小学调整为小学教学点。经过调整,小学教学点由2011年的7个调整为现在的45个。
 
  (二)加大投入,改善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
 
  在学校建设上,小规模学校和其它学校做到平等对待,统筹利用改薄、校舍维修改造、教育现代化、地方政府等资金改善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按照“实用、够用、安全、节俭” “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确保小规模学校的基本教育教学条件。
 
  (三)多举措保障师资
 
  实行“中小学一体化”管理模式,推进乡镇初中和辖区的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协同式发展,实行初中校长负责制;在教师编制、职称评定、工作补贴、培训等方面对小规模学校教师实行倾斜政策。坚持每年招聘教师,全部充实到农村学校,极大缓解了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短缺问题。进一步完善教师交流制度,实行中小学教师一体化管理,师资共享,音乐、体育、美术和外语等学科教师实行走教,确保小规模学校开足开全课程。大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实行乡村教师工作补贴政策,按照深山区学校教师平均每人每月600元,丘陵边远区300元,农村平原区200元的标准,在全省率先发放农村学校教师生活补贴。为让农村教师“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我们加大了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力度,2017—2018年计划投资3600万元为18所农村学校建设教师周转宿舍626套,全面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
 
  (四)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经费管理
 
  严格按照国家要求落实乡村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补助政策,确保学校正常运转。严禁乡镇中心学校挤占小规模学校经费。完善经费管理制度。实行账目单列、规范管理、合理统筹,确保足额用于小规模学校。
 
  通过政策支持,加大投入,目前我市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能够满足基本的教育教学需要。但也存在着一定问题:
 
  1.布局调整步伐跟不上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必须加快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进一步准确把握布局要求,科学调整农村学校布局。
 
  2.虽然目前乡村小规模学校能够满足基本的教育教学需要,但部分学校还达不到标准化学校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摸清底数,对照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力争使所有乡村小规模学校都能达标。
 
  3.部分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紧缺情况仍然突出,临时聘用教师现象普遍存在。
 
  4. 目前“互联网+教育”在乡村小规模学校应用还不够普遍,大力推进 “互联网+教育”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加强硬件建设,提高发展和应用“互联网+教育”水平。
 
  二、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情况
 
  (一)起步早
 
  我市寄宿制学校建设起步早,缘于辉县山区、丘陵占总面积70%的特殊地形地貌。上世纪90年代末,山区14个乡镇,贫困人口近30万,人口居住分散,学校点多线长,形不成规模,校舍简易、设施短缺。山区小学有259所、教学点138个,其中单人单岗的就有96个,以当时的三郊口乡为例,辖12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4400口人,原有19处小学和教学点,尽管如此分散,仍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上学要往返5公里以上的山路。如何让山区和平原区均衡发展,让山里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急需破解的教育难题。1998年,我们把三郊口乡作为试点,由市、乡两级投资建成了三郊口寄宿制学校,容纳该乡全部初中和大部分小学的学生,被当地群众接受和认可。
 
  (二)建设快
 
  三郊口寄宿制学校试点建设的尝试,给我们很大鼓舞和信心。随后,我们集中使用中小学危改资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拍石头等9个山区乡镇全面展开撤点并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并逐步向平原区延伸。仅在2001年到2004年期间,累计投入1500万元,先后建成了21所寄宿制小学。去年,为贯彻落实省厅会议精神,我市制订了《辉县市“十三五”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专项规划》(辉政〔2017〕132号),为进一步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奠定了基础。2016-2017年共投入12387万元,新建教学楼60665平方米,宿舍楼24018平方米,餐厅1193平方米,功能室26895平方米,运动场39471平方米,购买设施设备4201万元。2018年规划改扩建寄宿制学校6所,计划建设7个单体建筑,新增校舍建筑面积14806平方米,其中新增教学及辅助用房8046平方米,新增生活用房6760平方米,规划投入资金2171万元。截止目前,3个项目设计已完成正在图纸审查(薄壁镇中心学校教师周转房、西平罗乡中心学校教师周转房、洪洲乡中心学校教师周转房);4个项目资金已下达,正在勘探、设计(张村乡山前寄宿制小学宿舍楼、高庄乡六台山小学综合楼、高庄乡中心学校综合楼、薄壁镇中心学校综合楼)。通过建设,我市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逐步向功能齐全、环境优雅的标准化学校迈进。发展至今,小学、初中由原来的547所调整为现在的228所,寄宿制学校已达53所。
 
  (三)工作实
 
  为了让孩子们学好、吃好、住好、玩好,健康快乐成长,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
 
  一是从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实行“中小学一体化”管理模式,坚持每年招聘教师,2014年以来,通过特岗和招教形式,共招聘教师908名,其中,今年招聘350名,全部充实到农村和寄宿制学校,极大缓解了农村学校师资短缺问题。大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自2014年9月份开始,按照深山区学校教师平均每人每月600元,丘陵边远区300元,农村平原区200元的标准,在全省率先发放农村学校教师生活补贴,深山区寄宿制小学教师最多能拿到760元,年增加财政预算1300余万元。2017—2018年计划投资3600万元为18所农村学校建设教师周转宿舍626套,全面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确保了农村教师“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幸福感、自豪感。
 
  二是在孩子舌尖上下功夫。成立教育局安全卫生办公室,负责指导、监督全市学校食堂管理,成立学校食堂家长监督委员会,监督伙食费使用,保证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学校食堂建立系列台账制度,扎紧食品原料进口关,规范操作流程,增加饭菜品种,从周一到周五中午饭菜不重样。大力推进省一级食堂创建,努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就餐服务,截止目前已有36所学校成功创建省一级食堂。
 
  三是在生活环境上下功夫。近年来,随着标准化学校建设步伐的加快,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在寄宿制学校宿舍全部配备鞋架,保持通风换气,减少学生宿舍异味,美化寝室环境。在学校配备开水炉等设备,确保学生喝上开水和冬季热水洗脚,在有条件的学校,安装太阳能、建淋浴室供学生洗漱、淋浴。还挑选责任心强的老师担任保育员,与学生同吃住,孩子们生病吃药、起夜盖被子都要“零距离”照顾,以父母之心办教育。
 
  (四)效果好
 
  实践证明,建设寄宿制学校一是有利于集中资金投向,避免重复建设。是提高规模办学效益的最佳选择。二是可以充分优化教师队伍,保证开足开全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有利于科学、规范管理,促进教师业务素质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强自立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体上看,通过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我市农村孩子基本实现了“上优质小学不出片,上优质初中不出乡”,学生开始从城区向农村回流,城区大班额数量、班额人数明显下降,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基本均衡,去年顺利通过了国家均衡县验收,实现了农村孩子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华丽转身。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科学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让辉县的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都能接受优质教育。
 
(辉县市 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