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平桥区:建好乡村小规模和寄宿制学校让“一号工程”深入民心

2018-05-30 14:44 【浏览字号: 来源:教育厅新闻办
  信阳市平桥区强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及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不仅逐步解决了农村子女上学难、上好学难的问题,而且有效破解了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现已成为平桥教育的一张“名片”。
 
  一、精准决策,寄宿制学校建设作为全区“一号工程”
 
  多年以来,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平桥区农村小学建设滞后,有的校舍甚至年久失修。为此,平桥区委、区政府深入调研,科学决策,从2014年起,每年由区财政至少投入1000万元,建设或改造3-5所农村寄宿制小学,计划用3-5年时间在全区各乡镇建设至少一所寄宿制小学,解决农村留守子女和偏远乡镇儿童的教育及生活问题。平桥区还把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作为每年全区的“一号民生工程”和“十件实事”之一来抓,区人大也将此工作列入全区的1号议案予以督办,区督察局每月向全区通报工程进展情况区,教体局也建立微信工作群,具体指导、督查工程建设情况。在2017年初召开的全区三级干部会议上,平桥区委区政府再次向全区发出动员令,继续建设3所寄宿制小学,再掀寄宿制小学新高潮。
 
  二、编制规划,遵循“全寄宿”标准建设
 
  信阳市平桥区在农村寄宿制小学选址实行乡镇申报方案、专家论证评审、教体局提出意见、区政府研究决定的程序。实际操作中坚持“四个优先”既乡镇党委决心大的优先;能保证征地的优先;中心集镇和村人口集中的优先;有危改项目计划的优先。四年来,平桥区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一批农村寄宿小学,全区有寄宿制小学的乡镇达到12个。这些学校的改扩建从规划到实施,始终遵循“全寄宿”的标准,充分考虑寄宿制学校特点和学生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需要,充分参考学校的建设标准,教学楼、学生食堂宿舍、运动场、少年宫及教师周转房等一应俱全。2018年,平桥区又根据省、市安排部署,编制了《平桥区“十三五”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发展规划》,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为抓手着力解决农村子女上学难、上学远的问题,并以政府文件的形式确保今后平桥区寄宿制小学建设可持续性。
 
  三、强化管理,不断提高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水平
 
  一是加强师资管理,配齐配强寄宿制学校教师。每年核定编制,为寄宿制学校定向招聘一批专业教师,并在评先表优等方面予以倾斜,寄宿制小学校长与乡镇中心小学同级,每年由区教体局进行考核。二是加强校园督导,提高办学效益。平桥区将已建成的寄宿制小学纳入质量监测体系,定期对校园日常管理、教育教学、校园安全、校风校貌进行随访督导,发现问题立即要求整改,确保全区寄宿制学校建的好、管的好、质量高,让广大农村留守儿童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三是开展关爱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校快乐学习和生活。平桥区通过建设留守儿童俱乐部、乡村少年宫、设立阳光心理咨询室和网上视频热线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让寄宿在校的孩子在“校内有监管,课余有去处”,让这些活动场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交流的平台,娱乐的场所,健身的阵地”。同时,还积极在各寄宿制小学率先开展食育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系统地学习营养健康知识,培养孩子们正确的饮食习惯。
 
  四、贴心关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生活教师队伍
 
  为了提升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水平,平桥区着力加强生活教师队伍建设。2014年选派了120名生活教师,到河南师范大学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专业化、职业化培训,进一步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知识、管理技能。2015年,平桥区把明港镇新集寄宿小学打造成全区寄宿制小学生活教师培训与实践基地。2016年,在河师大专家团队指导下,结合平桥区实际编写出版了全国首部《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活教师指导手册》,作为生活教师工作指南。目前,平桥区已举行了8期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活教师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培训,有100多名生活教师取得了心理咨询资格,80余名生活教师取得初级营养师和中级营养师资格证书,一个专业化、职业化、负责任的生活教师团队业已形成,他们在各自的寄宿制小学里为孩子们提供全方位的周到服务,被孩子们亲切的称为“爸爸老师”或“妈妈老师”。
 
  五、互联网+教育,缓解乡村学校专业师资不足。
 
  面对乡村学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艺体等课程专业教师短缺的情况,平桥区通过在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互联网+教育”的方式,通过网络课堂直播等方式,把上海或者是其他地方优秀的老师“引进来”,开设美术、科学、艺术等多种课程,培养孩子多方面兴趣爱好,学校只需助教即可,有效缓解了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