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激发内生动力 增强造血功能精准推进教育脱贫攻坚
2018-05-30 14:42 【浏览字号:大 中 小】 来源:教育厅新闻办
信阳市按照“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的工作思路,紧扣“兴教助学”和“驻村帮扶”工作重点,努力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脱贫上见实绩,全市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加强领导,精准落实扶贫责任。信阳市教育局成立教育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单独设立了脱贫攻坚办公室,并配备了3名专职人员和专用办公室及办公设施设备。采取“业务分工和包县负责”双重责任制。业务分工负责制是根据科室职能,把教育脱贫主要目标和政策措施分解压实到分管领导和科室;包县负责制是把全市教育脱贫工作划分为5个责任区,由5名副局长分别担任包片领导,14个科室分别承包14个县(区)、管理区,形成了局主要领导统筹指挥、各班子成员分工负责、相关科室和县区教育部门具体落实、教育系统干部职工全员参与的精准扶贫格局。专门印发《全市教育脱贫攻坚战中干部作风问题专项监督工作方案》等3个文件,凡发现教育脱贫攻坚战中存在干部作风问题和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严肃追责。2017年,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专项督查4次,核查各级各类学校326所。对存在问题的54所学校进行了通报批评,对项目进展较慢的3个县区教育部门的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层层传导压力,逐级压实责任。
二、广泛宣传,精准开展贫困资助。为确保“应助尽助”,信阳市教育局积极与扶贫部门对接,以扶贫部门数据为基础,组织开展了万名教师“大走访、大宣传、大排查”活动,走村入户,围绕数据采集、上报、汇总等环节,对各县区、各环节、各学生进行逐一核查,澄清底数,确保教育保障和资助政策覆盖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不漏一人,有效地解决了扶贫部门掌握的建档立卡家庭在校学生数与教育资助人数不一致的问题。此次活动,全市共动员2.58万名教师参与走访,访问约12.52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宣传资料18万余份,对政策不熟悉、资助表述不清、受助情况不明的贫困户进行了政策讲解,有效解决了资助信息不对称和应助未助问题。2017年全市共发放各类资助资金4.49亿元,资助各级各类学生29.68人次,大大提升了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和政策落实的满意度。
三、狠抓督查,精准推进项目实施。为确保项目进度,年初,信阳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签订《全面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目标责任书》,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改薄”、“城镇扩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纳入目标责任。按照目标责任书所明确的工作任务,对县区政府责任领导进行评价考核。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实行市教育局领导包片、科室包县区的责任制度,有效加强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督导检查。坚持月通报和媒体公示制度,将五年规划项目进度进行公示。同时,对项目进展不力的县区教体局进行约谈。通过以上措施,项目县区的思想认识得到进一步提升,都纷纷建立了项目台账,明确了目标任务;分别实行县区教体局领导包校,夯实了工作责任,及时协调解决了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017年,全市共投入项目资金9.18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581所,有力推进了项目实施。
四、激发动力,精准优化师资队伍。建立以特岗计划补充为主的乡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近年来,为7个县1506所农村学校招聘了12172名特岗教师。在全省率先制定了《服务期满特岗教师返县返乡调剂办法》,率先推行“县来县去”“乡来乡去”分配方案,率先制定“本土”递补调剂办法。去年9月,信阳市《因地制宜创新特岗计划管理模式》案例荣获“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工作优秀案例”,是全省唯一的获奖案例。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积极落实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乡村教师“1、3、5”生活补助政策,该市罗山县、息县虽不是连片贫困县,但也参照省定标准,由县财政筹措资金对补贴进行发放。同时,还通过一系列尊师、惠师举措,真正为教师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有效解决了乡村教师“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的问题,确保了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
五、增强造血,准确开展技能培训。信阳市以各县区中等职业学校为依托,围绕经济发展办专业,围绕就业创业强技能,围绕脱贫攻坚抓培训。罗山县充分考虑多数贫困群众离家培训不便的情况,实行了“一周一村、送教下乡”的创新培训模式,将培训班办到贫困村,将技能送到贫困户家门口。该县建立了大棚蔬菜、水产养殖、苗圃花卉、汽车维修等6个职教实训基地,理论培训后开展实践教学,集中培训后下乡入村开展全程跟踪技术指导,让学员都能学到一技之长。目前,信阳市已初步形成了罗山县种植养殖、息县烹饪、商城县美容化妆等“一县一品”培训模式,为建档立卡家庭成员提供更加符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的技能培训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带技能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