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南省委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  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教育厅新闻办
当前位置: 首页 > 处室子站 > 新闻办网 > 媒体聚焦
河南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实行五“严禁”保障教师权益
发布日期:  2016-12-08 15:57   来源:  凤凰网
【字体: 】  【关闭窗口】  【打印该页】
  12月7日,“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新闻发布会在河南省教育厅举办。
  
  本次会议由省教育厅新闻办副主任陈凯主持,出席的领导有河南省教育厅基教一处处长张怀君,省教育厅人事处调研员冯轩友,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调研员胡万欣。
 
  
  优化农村学校布局,重点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河南省教育厅基教一处处长张怀君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儿童随着家长向城镇流动,农村中小学校学生逐步减少,出现了不少‘空心校’,教育资源浪费,而城镇‘大班额’问题突出,造成这一显现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少。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是农村义务教育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促公平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教育脱贫攻坚目标、推动城乡基础教育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到2020年,农村义务教育将实现四大目标任务
  
  到2020年,要实现的目标一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二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标准;三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四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大举措助推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为了更好的推动各项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科学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专项规划,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投入、整合资金、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这四项措施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要重点抓好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整体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多措并举,推动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每所义务教育学校都达到标准化要求。”河南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调研员胡万欣表示。
  
  合理设点布校形成中心小学、村小学、教学点相互关联的布局结构
  
  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初中原则上按24班规模,其他地方原则上按18班规模,每乡镇至少有1所初中;乡镇政府所在地的中心小学,原则上按24班规模;在人口比较密集平原地区的农村中心小学,原则上按18班规模;人口比较分散的山区、丘陵地区的农村中心小学,原则上按12班规模。
  
  鼓励和支持农村中心小学办成寄宿制学校。在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保留或设置村小学和教学点。要统筹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在本地形成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相互关联的布局结构。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实行走读和寄宿相结合,各地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征和当地环境等因素,安排好需要寄宿的学生,尤其要满足留守儿童的寄宿需求。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闲置的初中可优先举办中心小学,闲置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可优先举办学前教育。
  
  规划和建设寄宿制学校时,要考虑配套建设教师住房
  
  今后五年,无寄宿制小学或不能满足寄宿需求的乡镇,至少改扩建或新建1—3所农村标准化的寄宿制小学。
  
  要优先安排改扩建或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项目,完善教学用房和学生宿舍、食堂等设施,使其达到标准化要求。
  
  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消除D级危房
  
  到2020年,规划保留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要达到标准化要求。每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师资、实验设备、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音美器材以及运动场地等要按照标准配备,学生宿舍、食堂和厕所等生活设施要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需要。农村校舍和生活设施建设要达到坚固、安全、适用的要求,对低标准校舍进行安全加固及功能提升,坚决消除D级危房。保留的农村教学点要满足基本的教育教学需要。
  
  大力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
  
  全面落实每年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任务,保障学校用地,逐步消除城镇“大班额”。到2020年,在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基础上,全省基本完成所有中小学校优质资源班“班通”任务。
  
  足额拨付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生均公用经费
  
  市、县级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投入。要切实落实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足额拨付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生均公用经费;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足额征收和使用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统筹用好从土地出让收益金中计提的10%教育资金。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农村教育。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在农村举办非营利性寄宿制小学。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教师编制管理,实行五“严禁”。
  
  按照城乡统一标准核定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严禁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聘用代课教师,严禁以各种形式“吃空饷”,严禁管理部门与中小学校混编混岗占用教职工编制,严禁非教学单位长期借用教师帮助工作。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学点核编和配备教职工时,适当予以倾斜。
  
  同时,各地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和服务人员配备不足问题,加强培训,强化管理,确保学生安全。均衡配置县域内校长教师资源,实现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使农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要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使农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要保障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鼓励各地建立农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继续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坚决防止出现拖欠教师工资现象。
  
  提升农村教师素质。
  
  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和师德水平。
  
  把农村教师培养培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证经费投入,确保农村教师培训时间和质量。全面提升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农村教育质量。
  
  河南省教育厅人事处调研员冯轩友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和建设实行以县级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主要由县级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县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是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一责任人。要成立以县(市、区)长为组长、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每半年至少研究一次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切实解决学校建设用地、资金保障、教师配备等问题。加强公共交通服务,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妥善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寄宿生交通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提供校车服务。”
(记者 孙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