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师院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11月1日,信阳师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暨辅导员实践实训基地揭牌仪式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新县举行。省教育厅思政处处长何秀敏、信阳师院党委副书记高建社、新县县委书记杨明忠等出席仪式并为基地揭牌。新县教育局、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历史博物馆、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学校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仪式。
信阳师院地处著名大别山革命老区,这里曾经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培育出红一军、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和许世友、李德生、万海峰、尤太忠等100多位革命将军,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资源”。学校充分利用这一地域优势,积极发掘“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一、将红色精神教育融入德育教育体系。结合实际,把革命传统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设了红色教育选修课,在鄂豫皖革命纪念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等地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推进红色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在学校创建的德育品牌“五个一”工程(即“一校”:青年共产主义理论学校、“一班”:学生干部培训班、“一团”:德育讲师团、“一刊”:《思想政治教育材料选编》、“一网”: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网站——景明网)的各教育环节中融入红色精神教育内涵,开设专题专栏,定期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形成了课堂内外相互补充、主辅渠道互相促进、理论实践相互映证的红色精神教育体系,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教育和引导学生以革命先烈为楷模,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品德和高尚情操。
二、将红色精神融入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一是宣讲革命传统、诠释红色精神。定期邀请老革命战士来校座谈,宣讲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国解放事业和新中国建设而建立的不朽功绩,探求他们所承载的革命精神,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教育;学校贤林讲坛、博士论坛、德育讲师团等学术论坛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设红色教育专题讲座,宣扬红色文化、诠释红色精神。二是强化革命传统体验教育。以红色资源为依托,深入开展丰富多样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到鄂豫皖中央苏区首府、许世友将军墓、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等地开展入党宣誓、重温入党誓词、祭奠革命先烈等活动,组织师生代表前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遗迹开展“红色之旅”等革命事迹体验活动,强化学生对革命传统的实践体验和心理共鸣。三是创新方法载体,增强教育成效。积极组织开展以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传统为主题的校园文艺活动,如,在迎新生、欢送毕业生、运动会等大型文艺表演中,都精心安排红色文艺节目;在五一、五四、七一、十一、元旦等重大节日,举办“红色”图片展、歌咏比赛、征文竞赛、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等,以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展示红色精神的魅力,吸引和感染广大学生,进一步强化教育效果。
三、挖掘红色资源,深化学术研究。学校立足当地红色资源,组织科研理论骨干,与当地相关馆、所和学术机构进行良性互动,积极组织开展红色主题科研学术研讨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红色资源研究发掘工作,并投资创建了信阳师范学院红色文化资讯网——红土地网,进一步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2006年,成立了“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所”,引导广大教师选择“大别山红色资源研究”作为人文社科领域新的研究方向,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努力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011年6月,与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共信阳市委联合建立了“河南省红色资源研究中心”,目前已汇聚科研理论骨干30多人,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红色资源开发,为繁荣红色文化产业、弘扬大别山革命精神做出了积极贡献。
(信阳师范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