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办公室 黄晓羽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温县十分注重发挥教育督导的指导、监督和评价作用,制定了《温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考核评价办法》,把指导与评价、监督与服务结合起来,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督政、督学体系,并充分体现专项督导针对性、专题化的特点,针对均衡发展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积极开展办学条件均衡、规范办学行为、薄弱学校整治等专项督导活动,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和形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促进各有关部门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和薄弱学校建设,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距,优化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督导活动的过程成为推动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2009年,温县被评为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单位。
一、督导经费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通过教育督导,温县有力推动了资金、项目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进而大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2007年投入资金近700万元,购置教学仪器、图书等,全部充实农村学校。投资936万余元,先后对22余所农村中小学校舍及操场进行维修和改造,其中新建校舍13700平方米,修缮校舍6926平方米,消除危房4646平方米,新建、扩建操场 12200余平方米;2009年,投入资金271万元购置图书98万册、图书架406列,全部配备到农村学校,使乡镇所在地中小学达到省定一类标准,其他学校达到二类标准。在课桌凳更新工程中,除省财政资金外,该县又投入90万元资金购置双人课桌凳3000套、凳子15000个充实农村学校,解决农村学生课桌及自带凳问题。投入资金297万元用于对全县29所农村薄弱学校的校舍、厕所等进行维修、改造和建设。投资260.38万元,完成了全县130所项目学校的防雷设施安装任务。投资46万余元,为全县农村中小学配备计算机130台、打印机20台,进一步充实了信息技术教育设备。
二、督导规范办学行为,平衡城乡学校生源
城区中小学大班额原来是温县教育的一大顽疾。温县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把规范办学行为作为督导工作的一个重心,重点督促检查《河南省教育厅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十不准》等相关文件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从而使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做到了免试、划片、相对就近入学,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全部在城区学校就学。在招生上推行学籍注册、经费拨付、教材配发“三位一体”制约机制,对非辖区内的生源,不注册学籍,不拨付经费,不配发教材,使生源合理分布。严格控制生源流动,对顺向流动的学生,即非辖区内生源向辖区内流动,农村在城区借读生源向农村流动,非就近学校生源向就近学校流动的,办理转学手续,对逆向流动的学生不予办理转学手续。在招生政策上向农村学校倾斜。从2007年起,改变以往的根据各学校学生数、往年中招成绩、教学质量评估成绩确定分配生的办法,只依据乡镇人口数,将一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并将分配生的比例从2007年的35%,提高到现在的50%。2009年城区起始年级招生全部控制在了60人以下,城乡生源趋于平衡。
三、督导薄弱学校建设工作,缩小城乡校际差距
薄弱学校是影响教育均衡的主要瓶颈,要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必须提高薄弱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从2008年起,温县开始对薄弱学校进行专项整治。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薄弱学校管理的意见》、《温县强化农村薄弱中小学管理工作方案》,成立专门机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由教育局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对农村学校进行调研,确立了16所农村中小学为薄弱学校,针对各学校的不同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帮扶措施,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
同时,温县以教育督导为重要抓手,强化薄弱学校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实现了全县薄弱学校建设的整体推进。2009年,全县分别为岳村乡中教学楼和综合楼投资506.62万元,五里远小学教学楼、实验楼投资436万元,东平滩小学教学楼投资95.48万元。同时,投入资金297万元对全县农村薄弱学校的校舍、厕所等进行维修、改造。2010年,为招贤乡一中新建综合楼投资117万元,赵堡镇二中新建教学楼和综合楼投资256万元,武德镇中学住宿楼投资104万元,学生餐厅投资42万元,西林召小学办公楼投资44万元。这些投入,使农村薄弱学校的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教育局各科室认真落实各项帮扶工作,全面提高这些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通过专项整治,薄弱学校在校舍与环境,班子与队伍,管理与质量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全县教育的均衡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