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重点建设”带动“整体发展”是符合国家现状的好路子
[王凤玲]通过重点建设带动整体发展确实是“211工程”建设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也是“211工程”十年建设之所以取得这么显著的成效,我们认为也是一条重要的经验。 [16:12]
[王凤玲]大家知道,“211工程”实际上开始论证研究起于90年代的初期。刚才杨院士介绍,当时我们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基本上是高等学校的科研实验条件非常的落后,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很少,跟国际一流大学的交流也不多。 [16:13]
[王凤玲]在这种状况下,当时在“九五”计划启动之前,面临的形势我觉得一个就是改革开放十年,国家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或者是说对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需求非常强烈。 [16:13]
[王凤玲]再有一个就是92年十四大召开,确立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高等教育在人才和知识方面的贡献和需求非常的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当时要求高等教育加快发展。 [16:14]
[王凤玲]一个就是需要有一批高校或者是学科能够尽快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接近,再有一个就是国家发展迫切地需要有一批学校,或者是一批学科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一些重大的问题,能够成为一个研究基础或者平台。 [16:14]
[王凤玲]那么在这种大的形势下,95年的时候“211工程”启动,确立了这种指导思想,通过重点建设带动整体发展。国家相对来说集中一定的财力,重点建设一批高校或者学科,这也是从国情出发,总体来说90年代从我们国家来说,还是穷国办大教的现状。 [16:15]
[王凤玲]从当时形势出发,统筹考虑了需求和可能确定了这种发展思路。并且当时从国家的层面,把“211工程”纳入了“九五”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那么“九五”和“十五”的“211工程”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里面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我觉得也就是从国家层面上,把“211工程”提升到了国家任务层面。 [16:15]
[王凤玲]十年下来,我觉得应当说“211工程”的一个特点,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说没有搞平均主义,各位记者可以从给你们的材料中可以看到,从“九五”期间,“211工程”确定支持了一批能够代表咱们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些知名大学,同时也支持了一批对当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的一批行业代表性大学,同时也支持了一些地方的或者民族的大学,这些体现了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 [16:16]
[王凤玲]我觉得实践证明,十年的建设应当说“211工程”是集中精力、锁定目标,相对来说就是把有限的资源相对集中在一些重点建设上,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那么怎么样能够体现刚才你所关心的,就是通过重点建设带动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我觉得在一期建设的时候,在制度设计方面就考虑了这个因素。 [16:17]
[王凤玲]大家可以看到,“九五”“211工程”建设里面涉及的一个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我觉得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就是通过国家重点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这两个建设项目实际上是面向其他所有的高校,不是仅限于服务“211工程”院校。 [16:17]
[王凤玲]“十五”期间,除了这两个项目重点建设之外,又新加了新的公共服务建设内容,这个项目就是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教育共享,这个系统我觉得就是把“211工程”院校的一些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一些比较好的仪器设备,向其他学校开放,促进资源共享。 [16:18]
[王凤玲]“211工程”的制度设计体现了,能够通过国家集中财力重点支持和建设这样一批大学,同时尽可能的覆盖或者引领其他高等院校的发展,我觉得在其他普通高等院校,还是起到了非常显著的带动。 [16:19]
[王凤玲]应当说,十年的发展不仅仅是成功的经验,也是从咱们国家的现实考虑,实现这种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也是一条可以借鉴的好的路子。三期建设,我们想还是要继续坚持这样一种路子。 [16:19]